工业废水是伴随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液态废弃物,其核心特征在于成分极其复杂、浓度波动大、毒性强、且处理难度远高于生活污水。有效的废水治理并非仅依赖末端处理,而是一个从源头到末端的系统工程。
一、 工业废水的深度分类与特性认知 除了常规的分类方式,从处理技术角度,可对其进行更具指导性的划分:
1. 按生物降解性分类: 易生物降解有机物:如食品、酿造废水中的糖、醇、有机酸等。适宜直接采用生物处理。 ◦ 难生物降解有机物:如造纸废水中的木素、纺织废水中的PVA(聚乙烯醇)、某些化工中间体。需高级氧化或特种微生物处理。 ◦ 对微生物有毒害有机物:如酚、氰、甲醛、某些染料和农药。必须进行预处理解毒后才能进入生物系统。
2. 按污染物的分散状态分类:悬浮态 (Suspended Solids):可顺利获得物理方法(如沉淀、过滤)快速去除。
胶体态 (Colloidal Solids):粒径在1nm-1μm,表面带电荷,极其稳定,需投加混凝剂破坏其稳定性后才能去除(如混凝沉淀、气浮)。
溶解态 (Dissolved Solids):以离子或分子状态存在,需采用膜技术、吸附、离子交换或化学转化法去除。
二、 工业废水处理的核心原则与策略
1. 源头控制与清洁生产 (最高优先级): 工艺革新:采用无氰电镀、低铬钝化、酶法脱毛(制革)、超临界CO₂染色(纺织)等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有毒物质使用。
过程优化:逆流漂洗、喷淋清洗替代漫灌式清洗,显著减少废水产生量。
物料回收:实施“清污分流”,将高浓度废液单独收集,优先回收其中的贵重原料、副产品和水资源,如从染料废水中回收染料,从电镀废液中回收金属盐。
2. 分级处理与梯级利用: 预处理:去除漂浮物、悬浮物、调节pH、均化水质水量,为后续处理创造稳定条件。包括格栅、筛网、调节池、中和池等。
一级处理:主要去除悬浮态和部分胶体态物质。主要工艺有:沉淀、混凝沉淀、气浮、隔油等。
二级处理 (核心):主要去除溶解态和胶体态的有机物。绝大多数采用生物处理,如活性污泥法及其变种(A/O, A²/O, SBR)、生物接触氧化法、生物滤池、厌氧消化(UASB, IC)等。
三级处理 (深度处理):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无法去除的污染物,如难降解COD、色度、嗅味、微量重金属和盐分。常用工艺有:高级氧化(Fenton, 臭氧)、膜分离(RO, NF, UF)、活性炭吸附、离子交换等。
消毒处理:对于排入敏感水体或回用的废水,需进行消毒(紫外、臭氧、氯消毒)杀灭病原微生物。
3. 资源化与“零排放”趋向:将废水视为“放错位置的资源”,顺利获得深度处理实现厂内回用(如冷却水、冲洗水、工艺用水),最终目标是实现高盐浓水的固化处理(蒸发结晶),达成液态“零排放”。
作品来源:环保零距离
免责声明:转发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您与本网站联系,304am永利集团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